攻克卡脖子难题 车企自研电池或势在必行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频频出现由于电池供应短缺所导致的新能源汽车停产以及交付延迟问题,再一次印证了在新能源时代“得电池者得天下”的道理。为此,不少车企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动力电池领域,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以及宝马、丰田等传统车企,都纷纷加入到了自研自产电池的队伍中,力求破解“电池荒”焦虑。
供应短缺成本居高不下 车企遭遇电池荒困扰
据统计,2022年1-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56.7万辆,同比增长1.1倍。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93.7 GWh,累计同比增长110.5%。这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装车量占比之和已接近总量的七成。
虽然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比较可观,但是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近年来国内车企或多或少都遭遇过“电池荒”的困扰,电池供应跟不上订单增长的节奏,导致新车交付周期一再拖延,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21年“不按约交车”的投诉总量为2082宗,而2022年1-9月的累计投诉量就已经远超2021年全年的投诉总量,涨幅高达2.5倍,其中新能源车型投诉占比高达93.3%,主要投诉原因包括电池供应不及时、芯片短缺等。
除了供应短缺问题,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也令车企叫苦不迭。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总成本的40%-60%,随着电池能量密度增加,电池成本占比不断升高,未来电池采购价格或将持续上涨。
保供稳产促发展 车企寻求电池荒破解之道
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为了规避因电池供应不足以及价格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产能和交付量,国内车企纷纷开始在电池领域加码布局。
这其中,与电池厂商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是新能源主机厂早期采用较多的策略,相比较而言,建立在资本层面上的合作,由于牵扯到双方共同的利益,因此合作关系更加扎实稳定。如丰田汽车早在2019年便与比亚迪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打造纯电车车型,无疑是看中了比亚迪在电池制造领域的优势。根据工信部新车申报信息显示,一汽丰田旗下全新纯电动轿车bZ3车型将搭载由地处安徽的无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子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意味着丰田开始正式使用比亚迪旗下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相比成立合资公司,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主机厂更倾向于自建电池厂,通过自研自产动力电池,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从长远角度来看,也能有效缓解供应压力。长城汽车于2018年将旗下动力电池事业部剥离成立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新势力领军企业蔚来和广汽埃安也分别于近日成立了电池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电池材料研发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等。车企选择自研电池,可以在电池规格定义、标准主导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有助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掌控话语权 车企自研电池利大于弊
在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动力电池供应日渐紧俏的背景下,车企自研、自产、自供电池,确实可以降低一部分整车制造成本,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最新数据显示,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已经稳定在35%以上,LG、松下等第二梯队企业市占率也保持在10%以上,而这些电池企业的毛利率最高也只有18%,更多企业仍处于亏本的状态。头部电池厂商的收益尚且如此,作为后来者的车企想要通过自研自产电池实现投资与回报平衡难度不小。
可即便如此,大量车企仍然坚持涌入电池制造赛道,无疑是看中了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重要性和技术壁垒。正如燃油车时代,国内车企投入大量经费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汽车部件研发上,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受国外技术制约,而是存在被供应商“卡脖子”的隐患。车企只有将电池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以比亚迪为例,作为自研自产电池的先行者,比亚迪旗下最新的刀片电池不仅安全系数高,成本也较为低廉,并借此推出了性价比极高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稳步攀升。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超过118万辆,同比增长249.56%,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市场份额已超30%。
当然,自研电池对于车企而言注定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内仍需要依靠外部采购来实现稳定供应,因此各大车企在投入电池研发的同时,也并未放弃与电池厂商合作。宝马除了自建电池厂外,还与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分别签订了百亿欧元规模的生产合约。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在保持多年供应关系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深入合作进行电池研发。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并非一条腿走路,而是倾向于采购与自研并行发展。
总结:
长期来看,车企自研电池不仅可以降低电池采购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电池供应短缺所导致的“卡脖子”问题,更能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构建技术壁垒从而掌控更多话语权。可以预见的是,车企自研电池将对现有电池供应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未来有望催化出更多创新技术,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链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