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专栏>正文

汽车新技术致车企陷入两难 风险与收益并存

来源:车质网时间:2022-09-08 09:09作者:李东编辑:刘迎

  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最新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汽车上的新技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消费者不满情绪会增加。相反,当新技术取得不错的效果时,消费者也会为此夸奖车企。由此来看,新技术已经成为影响车企发展的双刃剑,推出新技术固然可以保持竞争力和收益,但也承担着相应的风险。而如果放弃或放缓推出新技术,车企在行业竞争中势必会处于落后状态,将陷入两难的境地。

  新技术推动新车消费 提升车企竞争力


  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不断加速,创新技术在新车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智能网联技术为例,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中国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智能网联技术中两大核心功能分别为智能车机和智能辅助驾驶,其中智能车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目前的新车产品中,并逐渐演变为标准配置。而智能辅助驾驶作为自动驾驶的技术根基,也正处于持续迭代升级的阶段。

  车企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加快新技术应用,是因为新技术将有效提升新车的产品价值,从而增加车企收益。同时,新技术也展示了车企的研发实力,对于车企树立品牌形象也将起到助推作用。

  而在消费端方面,随着汽车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消费者对新技术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与以往相比大幅提升,也更愿意为新技术买单。IDC中国智能汽车领域研究发现,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的接受度随使用率日益提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正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新技术虽好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

  新技术确实可以提升车企竞争力推动新车消费,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风险。首先,新技术迭代速度过快会导致研发和验证周期不足,部分功能可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引发消费者不满;其次,部分新技术在消费者购车使用一段时间后,相关政策法规落地,车企以违反法规为由对相关功能进行调整或永久关闭,导致消费者难以接受。

  与上述问题相对应的,是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投诉量。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20-2022年与新技术有关的投诉主要包括“车机卡顿”、“远程控制功能受限”、“OTA升级”、“行车安全辅助系统故障”和“车载互联故障”等。其中,某自主品牌旗下纯电动车型因芯片与宣传时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而遭到车主集中维权。另外,某豪华品牌车机系统部分功能缺失,导致无法进行远程升级和语音控制,并且在售车环节存在故意隐瞒的情况。“远程控制功能受限”问题主要涉及某自主品牌SUV车型,因为法规落地原因,车企单方面关闭了部分远程控制功能,导致车主原本可以使用的功能无法使用。而“OTA升级”主要集中在几款自主品牌热销车型中,车主反馈新车购买后OTA无法升级,车机卡顿现象严重。

  此外,“行车安全辅助系统故障”和“车载互联故障”两类问题2022年以来的投诉量也分别超过1000宗和500宗,虽然投诉涉及车型相对分散,不过由于投诉总量较大,从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国内车企在推出新技术的过程中遭遇消费者抱怨的情况较多。

  新技术风险该如何进行规避

  面对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和消费风险,如何进行规避?从车企角度来说,建议车企在确保新技术研发周期和产品投放节奏的同时,加强系统化验证工作,尽可能模拟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和使用频次,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此外,车企还应秉承诚信经营的原则,避免夸大宣传或隐瞒真相,对于功能调整及时告知用户。

  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对于新技术应持理性消费态度,建议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避免盲目跟风,只看重某一项功能而忽略了车辆整体的口碑表现。

  从市场角度来看,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统一的新技术行业标准和试验规范,明确新技术审批和监管流程。比如今年年初五部门联合推进的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鼓励车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持续开展技术风险测试,降低消费者使用新技术的安全风险。不过,由于该监管制度目前仍处于试行阶段,最终监管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待观察。

  总结: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消费者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确实存在各种问题。对于车企而言,使用新技术切不可操之过急,应以用户实际体验为出发点,进行完善的周期验证,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行业监管部门,也有必要针对新技术制定行业统一的标准化试验模型,最大限度降低新技术的故障率,从而促进新技术消费,真正发挥其市场价值。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