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正文

小鹏/理想多家新势力2023年将展开激烈角逐

来源:牛车网时间:2023-01-30 09:17作者:阎明炜 编辑:王雨

  春节假期结束,各家新势力纷纷发布内部信,展望未来的战略规划。度过2022年的疫情危机,可以看出新势力都在摩拳擦掌,新一年的目标都充满了信心与干劲。

  理想汽车:2030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领导者

  在理想汽车的全员信中,并未提及2023年的具体销量目标,但公司指出,要在2030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导者。根据全员信内容,理想汽车在创立之初,就希望15年后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软件2.0)构建完整的体系化能力。如今距离目标时间已经过去一半,理想汽车刚刚抵达软件2.0的边缘。

  据官方透露,2023年,软件2.0的技术产品落地将在中国正式开启。此外,在最重要的智能电动车领域,基于BEV感知和Transformer模型,实现端到端训练的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不依赖HDMAP)会在2023年底开始落地。

  至于更远的将来,理想汽车提到,具备自动驾驶的智能电动车也将会成为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创造出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的母生态:从AI的算法到改变生活的AI产品,从AI操作系统到AI推理芯片,从AI训练平台再到AI训练芯片等。理想汽车也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为达成上述目标不断努力。

  其实理想汽车并非第一家朝着人工智能领域进发的新势力,在其之前,特斯拉已经率先开启由车企向人工智能公司演变的新路径,并已经推出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对外亮相。作为“软件定义汽车”的中坚力量,特斯拉首次在汽车中引入了系统与连接性元素,并实现了较为突出的软件开发能力。

  目前,特斯拉已经在使用由英伟达GPU驱动的大型超级计算机处理其FSD数据,借此构建起更强的自动驾驶模型。在特斯拉构建的超级计算机Dojo中,教授人工智能成为其唯一目的,特斯拉希望由此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6万特斯拉车主参与FSD beta,从而收集真实世界中的驾驶数据。而特斯拉将利用这些数据构建新的模型,反过来向用户不断推送系统更新,形成以数据反哺系统升级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理想汽车的目标十分激进,但截至目前尚未看到明显的技术成果,想要成为该行业的领导者,能否达成乃至超越特斯拉目前的成绩,或许是关键所在。

  小鹏汽车:2023年将交付近20万辆

  与理想不同,小鹏汽车的新年内部信则较为扎实。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先是简要回顾了2022年的成绩,接着又提出了2023年的新车规划、交付目标以及内部期望。

  2022年,小鹏汽车全年销售12.08万辆新车,不及预期。同期,蔚来交付新车12.2万辆,理想汽车更是达到13.32万辆,在“蔚小理”头部阵营中,小鹏汽车的市场表现并不算好,尤其是在2022年8-11月,曾经出现连续5个月跌破万辆的销量成绩。

  对此,何小鹏表示,2022年是小鹏汽车“困难的一年、充满挑战的一年、承上启下的一年”,他认为绝大多数当前的整车厂“将在这场淘汰赛中出局”,而小鹏汽车“没有退路,必须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根据规划,小鹏汽车计划2023年完成累计交付45万辆,刨去2022年末累计交付的258710辆新车,2023年需要完成近20万辆的交付成绩才可达成目标。显然,在年度销量突破10万辆“造车生死线”后,小鹏汽车开始朝着20万辆的目标进军。

  无独有偶,在此前蔚来NIO Day上,公司联合创始人秦力洪也给出新目标,称2023年将是蔚来二代平台切换和销量释放的一年,目标是超越雷克萨斯,全年销量达到20万辆。

  可见同属新势力头部阵营,小鹏汽车在制定目标时也毫不示弱。为达成目标,小鹏汽车在2023年布局了三个车型平台,其中E平台下的小鹏P7和G9已经上市,目前正在开发F平台和H平台的产品。根据何小鹏透露,全新的软硬件平台和架构已经初步构建,跨车型的平台复用将提高开发效率,大幅降低成本,这将在今后几年体现出优势。

  何小鹏还大胆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会达到45%,按照2022年27.6%的水平计算,相当于三年后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实现几乎翻倍式增长。他认为“今天的变化会让竞争很快开始收敛,并且变成当前竞争对手、竞争选手间的残酷竞争。”

  此外,何小鹏还透露,2023年,小鹏XNGP将抛弃高精地图,覆盖中国50-100个城市。2024年,小鹏会将点对点的全场景打通(即从家到公司、从家到任何地方),将城市范围提高到超过100个城市,将XNGP智能化成本降低到当前小鹏的1/3左右。

  至于更远的将来,何小鹏表示,2027年,小鹏汽车的销量目标是超过120万辆,并在全自动驾驶汽车里达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

  从各家新势力频繁发出的内部信中,可以看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角逐,未来是否能如各家所愿,还有待市场和消费者的进一步反馈。

发表我的评论

提交评论
0/500 字

网友评论

更多>> 专栏·评论
热点新闻